政策资讯
友情链接
新闻要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资讯 > 新闻要点

实力堪比私营企业 浙江部分个体户为何不愿做大

新闻要点  发表时间:2005-6-15 10:04:39   点击:929
实力堪比私营企业

  个体户为什么不愿做大

  20多年前,当社会上一提到“万元户”,人们立即会联想到个体户,因为在那个年代,下海经商,头脑精明的个体户是最为风云的人物。“打破铁饭碗,捧起泥饭碗”的个体户们的家庭资产让无数单位和企业员工艳羡不已。

  20多年来,浙江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社会经济主体个体户也演变成了私营企业,浙江成为民营经济大省,并连续多年是国内民营经济的标杆。然而,当社会目光齐刷刷地瞄准私营企业,热议私营企业时,民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个体户似乎被遗忘了。据浙江省工商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已超过168万户,从业人员超过313万人,去年新增个体户40.3万户,日均增加个体经济达到1310户。

  菜篮子、日用品、服装、食品……如今,个体工商户的触角已伸至每个行业的角角落落。但是,在个私协会的调查中,一个现象却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在浙江百万个体户中渐渐形成了一个“怪现象”:一些经过不断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个体工商户,虽然“家底”已经非常雄厚,他们中有的一年营业收入达到几百万元;有的甚至完全具备了开办私营企业的条件,雇工超过了一些中小企业,但他们却迟迟不愿“升级”。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面对浙江私营企业如火如荼的“转型”热潮,规模庞大的个体户大军似乎更想静静地“自我旋转”。是什么让他们一直留恋着个体户的身份,不想“转型”呢?文化素质低,无法应对成为私营企业后的管理无疑是个重要因素,因为个体户进入门槛低、风险小,而一般从这些小行业起步的个体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他们更担心“升级”后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

  满足于自己辛苦劳动取得的眼前利益,小富即安,是这些个体工商户不愿转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害怕从“个体”扩容后,所面临的风险是难以承受的,这样的形势下他们更愿意享受政府对个体户的优惠政策。当然,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不同的税收政策也成为个体户们更多抗拒“升级”的关键因素。

  浙江不少个体户实力媲美私营企业。谈到目前浙江个体户对“升级”的不情不愿时,省个体劳动者协会秘书长潘立生认为,个体户们心中的最大担忧是,害怕承担无限责任,倾家荡产。但他告诉记者,个体户升级成为私营企业还是有颇多好处的,首先其市场法人地位在商界得到了认可,有利于贸易往来;其次,目前政府部门也推出了一些针对私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将推动新成立的私营企业壮大。“跃身为私营企业,无疑将帮助有实力的个体户从井底跳出来,接触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这些都将促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部分个体户心态白描

  做大与做小,是很多个体户面临的选择。就在一部分个体户晋升为私营企业,在更大的平台上做自己的事业时,还有一批人却依然选择了个体户。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做出做小的抉择,我们与他们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

  文化不高,做企业没有信心

  出场人物:湖州红英服装店店主赵小梅

  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把自己家沿街的一间房改造成门面,在墙上挂起个体户经营执照的赵小梅,经过这许多年的服装经营,终于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但是她却拒绝做企业:“因为那需要经营管理知识,我还十分欠缺。”

  本人发言:1985年,24岁的我蹬着三轮车进了我们市里的服装街。因为那年,我所在的国企倒闭了。可以说是在走投无路之下,我一狠心,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开始做小生意。那年春天,我把一处两棵树之间的位置做成了自己的摊位,每天早上在那里把三轮车的两块挡板放平,把货一摊,就开始做生意。什么东西好卖就卖什么。后来就把自己家改造成了前店后家的模式。

  我还记得那时我在自己的摊位前挂起了“经营执照”,可以说我是在不知不觉中,赶上时代潮流的。因为,就在那时,个体户开始大批出现,下海经商成了一个时髦词。当时社会上有“就业三扇门”的说法,一是国家安排就业;二是自己组织起来就业,比如成立知青社或者进行街道管理;第三是自谋职业,也就是个体户。

  现在我们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赚了钱,湖州这几年的服装生产发展得很快,尤其是童装企业多,所以相对的,做这一块生意的人也多了起来,竞争也相对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能维持自己的经营现状就不错了,现在我雇了两个服务员来看店。

  其实如果从资金上说,要做大,搞个企业并非没有那个实力,但是从长期经营上看,我没有信心。因为自己的文化素质不高,只有中学毕业,单单做点小生意,搞搞服装销售,我认为还行,但是如果真让自己做个企业,肯定没那个能力去运作,因为自己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能力。所以我暂时不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个体户的经营手续都比较简单,而私营企业则太复杂,这些都是我们不熟悉的,不会轻易去尝试。

  近期计划:拓展自己的经营范围,争取做一些品牌服装的代理,但不会去进入生产制造行业。

  风险太大,不如小富即安

  出场人物:吴瑜兴

  开过饭店,卖过碟片,做了16年小生意的吴瑜兴算得上一个“杂家”,现在他经营着四五家店面,却是茶楼、音像、鞋庄各不相同。“做大生意成本太高。”吴瑜兴坦率地说,他并非没有做大的野心,只是单凭个人资金“心有余而力不足”。

  本人发言:第二次创业比第一次更难,特别到了我这个年纪,有房有车生活安稳说实在的不拼也够了。

  刚开始做鞋类生意的时候,我也动过自产自销的念头,可办厂哪是那么容易的事,从机器厂房到原材料、人工费,前期投入不小,而银行又没有针对个体户的贷款优惠措施,再加上实力雄厚的同行那么多,一旦产品销售出现问题,资金回笼不了,这么多年的辛苦就全打水漂了。老实说,我就像一艘小船,顶多能抵抗三四级风浪,碰上十几级大台风根本没有生存机会。

  现在市场不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越来越透明,一个行业究竟能赚多少钱大家都心里有数。有个朋友3年前转行搞园林,虽然一年到头工程不断,可真到了年底一结算,日子过得也不舒坦。所以我一直执着传统行业,就是因为虽然赚不了大钱但起码收入稳定,至少不会亏,即使再创业我也不会结束目前的生意。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前些天我到杭州周边的几个县市转了转,几个朋友还是有一起再创业的打算,办厂是基本不会了,我们比较看好休闲产业,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尝试做做看,这个行业门槛比较低、风险小就算要亏也亏不了多少。

  近期计划:与朋友合股,在杭州周边地区投资建一个动漫公园。

  有钱赚,干吗给自己上箍套

  出场人物:杭州丝绸市场的经营户张力

  子承父业的张力做丝绸销售已经有5年多了,就像杭州丝绸的畅销一样,他的门店也每天接待着来自各方的客户。“但做大意味着要增加投入,风险太高。”在这样的考虑下,张力选择了继续做自己的“小本生意”,既然能赚到钱,个体户何必一定要升级?

  本人发言:我做这一行已经有5年多了,甚至可以说是继承父业,因为我父亲就是做这生意养家的,并把我带入门。现在他就在前面不远的摊位,我们两父子一起在丝绸城里做“个体户”。

  如今我们这个二级批发商生意做得越来越顺,全省各地都有零售商上门进货,即使是零卖也不错;有时候还会有不少生产商找上门来要我们做代理商。早些年生意最好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一行大有可为。于是,2年以前,我父亲曾经考虑过要办个小公司,把丝绸经营做大,那时也满怀憧憬。因为杭州的丝绸产品很有名气,十分畅销。

  时至今日,尽管我们生意做得都不错,赚的钱也不少,但我们依然都是个体工商户。因为在杭州做丝绸生意可以说竞争激烈,在这个丝绸城里做买卖的经营户实力都不容小觑。所以,我们放弃了办个小公司的梦想,就做个小个体户赚点小钱算了,跑业务,拉货都是自己家里人来做。因为如果要做成公司,那就意味着还要增加投入,要场地、要多雇人员,还要扩大经营规模,这样升级成本就高了,而一旦亏起来,一辈子的积蓄可能就全没了。我们周边的小经营户也都保持着现在这个经营状况,那为什么自己要冒那么大的风险去尝试呢?

  不能说我们只知道守业、太保守、缺乏拼劲,因为现在浙江私营企业遍地都是,哪怕是大企业也会遇到困难。反而是个体户生意小风险也小,我觉得要不要升格为私营企业,应视业务、实力具体情况来定,所以只要政策允许,只要能赚到钱,个体户也没有必要全升级。

  近期计划:准备再盘下一个店面。

  做私企,最好抱团干

  1998年,龙翔服饰城新开张,叶晨阳花20万元租了一个6平方米的摊位开始卖服装,2年后注册了自己的品牌,现在创业初那个小摊位早已成了公司遍布全国的70多家门店之一。两年时间,从个体户到私营业主,从摆小摊到进大商场,旁人眼中的叶晨阳走得几乎顺风顺水。

  叶晨阳说,个体户是一个在夹缝中生长的群体,每年都会淘汰一大批人,又涌进一大批人。每个行业都有起起落落,只有做大才能与更强的企业竞争。

  现在他身边最多的两类人,一类是小富即安,只要现有的客户、收入不变化他们乐得清闲;一类是思路不错,定位也准确,却苦于资金束缚放不开手脚。以前很多3万元甚至3000元创业的例子,那是因为大家的起跑线一样低,现在这种可能性已经很小,他认为个体应该尝试走联合之路,资金、人才、品牌各家的资源整合起来,力量就大,才有跟大企业竞争的资本。

  个体很难以生产规模取胜,可以扩张销售规模。拿他的品牌来说,从领带衬衫到西裤毛衣几乎男装各个组件都占全了,如果自己生产且不论成本高低,这么多品种很难保证每样都做得好,不如挑选优秀的专业生产厂家去做。很多国际品牌都是贴牌加工的,把世界各地的厂家当成自己的车间。很多服装个体户都做批发生意,经营上的规模效应对他们而言更容易成功。

个体户不愿晋级的隐衷

  省个私协会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浙江的个体户实力都不弱”。去年,国家税务总局曾经公布了一个数据,一些个体户半年的经营收入就达到几百万元,浙江就有不少个体户跻身其中,这些个体大户的辉煌“业绩”让不少中小企业都为之“惭愧”。国家税务总局的综合分析还显示,全国税务机关管理的700个个体大户中,去年上半年的经营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83户,有的个体大户经营收入近6000万元;雇工在100人以上的有128户,最多的超过千人。这些个体户的经营收入和雇工人数已经大大超过了某些中小企业。

  既然经营收入和雇工人数富敌中小企业,为何还甘愿当“个体”呢?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在办理工商注册时,是注册个体还是私企,全由办照人自己定。个体经营成规模后,要不要变更成私企,也还是个人的自愿行为。只不过个体经营是1人1照,也就是一张身份证只能办一个个体营业执照。

  在浙江省,据工商部门统计,目前共有个体工商户168万户,并且个体转私营的速度相当平缓。“个体户”的身份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恋恋不舍呢?与中小私营企业相比,到底有哪些“优势”呢?专家指出,这个原因是多方面,有出于自身的因素,比如安于现状;也有出于外部环境考虑的,如作为个体户可以享受一些较为优惠的政策等。

  有关税务专家介绍,个体户多数都是定额征税,而私营企业则全部是查账征税。这就难免会使一些个体经营者钻了空子,虽然自己的“小账”上经营收入已经提高,但因为是按定额征税而不用按真实收入交税,就占了少交税的便宜。而在浙江省个私协会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后发现:由于持个体营业执照的工商户,其营业收入以自行申报为主要依据,上报的税费所占经营的成本率较低,一旦注册成私营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等一分钱也不能少缴,许多个体工商户认为转为私营企业不合算。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个体户管理相对私营企业宽松,个体工商户不仅可以合理避费,在用工、财务、经营上全由老板一人说了算,省了不少“麻烦”;再者,个体工商户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担心“升级”后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部分个体工商户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或怕露富后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增加支出。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转型”热情。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注册会员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0571-87987301 传真:0571-85096391 客服邮箱:hunanshanghui@163.com
版权所有:杭州湖南商会 Copyright©2006  


浙ICP备0910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