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内地成品油上调台湾下调?调价机制引关注
2月25日,国内成品油迎来了2013年的首次上调,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地区则在同日下调了成品油价格,从而再次引发了公众对现行成品油调价机制的关注和质疑。
随着公众对现行调价机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表示,目前发改委正在研究油价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一是计划把调价周期调得更短一些,以适应国际油价的频繁变动;二是准备取消4%的涨跌幅限制,按照一定的周期,到了时间点该调就调。至此,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终于有了准确而清晰的信号。
针对此次发改委所透露的新机制改革思路,近来有不少业内机构对改革方案进行了研究和预测,但大都简略且不乏纰漏。隆众石化网就这一热点问题,结合国际上现行的典型定价机制,在此做出对新机制方案的深度分析和预测。
当前世界各国成品油价格的形成机制主要可分为两种:一是靠市场竞争形成;二是由政府来定价。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市场和竞争机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多采用市场竞争形成价格机制。而发展中国家及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国家,则多采用政府定价的形式。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向着开放和竞争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靠拢。
我们先以美国为例来介绍一下市场竞争价格形成机制:
美国成品油价格机制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的成品油定价基本上不受政府管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美国普通汽柴油零售终端价格由4部分组成: 原油成本、炼制成本和利润、销售和运输成本、联邦和州税收。总体来看,无论是普通汽油零售价格还是路用柴油零售价格,都与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变化保持了一致。
美国WTI原油市场现货价格与汽柴油月度平均零售价格历史数据对比如下图所示:
美国各大石油公司的炼油厂所加工的进口原油、国产原油、在国外投资开采的原油都是按市场价格结算;炼油厂所生产的成品油在国内外市场的售价也完全由市场决定,并随着国际市场油价的波动而波动。
美国国内有两个有代表性的成品油现货市场:一个是墨西哥湾和德克萨斯州市场,另一个是东海岸的油品消费市场。这两个市场的成品油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并完全随着国际市场油价波动。
在零售渠道中,供零售的成品油在不同的州,各州内不同石油公司的加油站,甚至同一公司在不同地点的加油站,其售价都有可能有差别。在用油的淡季和旺季,成品油价格也会有差别。无论价格怎样变动,都是由市场所决定的。
从国内成品油市场的成熟程度以及现行的定价机制来看,我国一步到位采用完全市场化定价的可能性很小。结合市场化与政府调控两个特点,缩短油价变动周期,台湾地区的现行模式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因此下面再介绍一下台湾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台湾成品油价格机制
台湾成品油市场的价格机制为半市场化,参照国际油价以一周为时间单位定期进行调整。调幅计算方法为:以当周迪拜及布伦特平均价(分别以70%和30%的权重计算,后面简称为7D3B)乘以当周汇率均价,然后与上周相应数据做环比计算,再乘以0.8的汇率调整系数,最后得出本周成品油的价格变动幅度。
具体计算公式为:
(本周7D3B*本周汇率—上周7D3B*上周汇率)*0.8/(上周7D3B*上周汇率)
最新台湾“中油”汽柴油价格调幅比较表
这样的调价机制来自于一定的调价原则:
首先,因为台湾的原油供应基本来源于进口,台湾“中油”有约70%的进口原油来自中东地区,约30%来自布伦特,所以产生了7D3B的油价调整权重。
其次,因为原油本身的成本占成品油销售成本的80%,原油又来自于进口,因此1美元的汇率变动幅度会对成品油的成本产生0.8美元的影响,所以制订了汇率影响“打八折”的算法。
最后,台湾油价调整还有一个附加原则:“亚邻最低价”,也就是说,拟定汽柴油价格时还必须参考“竞争亚邻”,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的油价,并以“竞争亚邻”的最低油价,作为岛内油价调整的上限。
这样的调价机制,既保证了台湾油品市场每周可以根据国际油品市场及货币市场的变化进行比较及时的调整,同时又避免了油价每天变动给市场带来的频繁冲击。
国内成品油价格新机制方案预测
按照发改委此次所提出的新机制改革思路,结合台湾成品油的现行价格机制,隆众石化网对新机制的具体方案做出以下大胆预测:
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即两个自然周),取消原4%涨跌幅限制条件,每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定期调整
预测依据:按照发改委所提出的缩短调价周期的思路,比较可行的缩短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
1 缩短为15个工作日,即3个自然周
2 缩短为10个工作日,即2个自然周
3 缩短为5个工作日,即1个自然周
如果采用方案1,即缩短为15个工作日,那么对比原来22个工作日只减少了7天,这样的小手术对于解决原有机制的滞后性问题会显得有些不痛不痒,因此我们认为可能性不大。
如果采用方案3,即缩短为5个工作日,那么对比原来22个工作日则一下减少了17天,这样的大幅缩短虽然能明显改善原有机制的滞后性问题,但是对于适应了4年现行机制的广大民众来说,意味着调价频率将从原来的每1-2个月进行一次调价,一下跳跃到每周一次调价,如果恰巧再碰上国际油价出现连续上涨行情,那么短期内连续上调国内油价将会让民众难以接受,届时政府也会面临较大的舆论压力。因此综合考虑,此方案略显激进,可能性恐怕也不大。
如此分析下来,缩短为10个工作日将会是一个比较适中和稳妥的方案,既不会显得太激进,又能比较有效的改善原有机制的滞后性问题,还可以为以后进一步缩短调价周期做好铺垫。
如果按照10个工作日为周期来定期调整的话,则意味着一年(52周)将会定期出现26次调价,对于广大民众来说,调价将会成为一种习惯。
调价参照原油种类:布伦特、迪拜原油将会保留,辛塔原油被阿曼原油替代
预测依据:现行调价机制所参照的三地原油为:布伦特、迪拜和辛塔原油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共计进口原油2.71亿吨,同比增加6.79%,进口来源地区所占比例如上图所示,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为:中东、非洲和欧洲。
布伦特原油作为原油市场重要定价标杆之一,其全球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当前全球60%-70%的原油现货计价都会参考布伦特原油价格。2012年12月,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能源信息管理局(EIA)更是在公布的2013年年度能源展望中,宣布放弃使用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作为油价基准,而改用布伦特原油。这是美国能源部门首次使用布伦特作全球油价基准,由此布伦特在全球原油市场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的原油中,大约有30%来自非洲和欧洲,而这两个地区原油的计价主要参照的就是布伦特原油价格,因此我们认为,布伦特原油将会继续作为我国成品油调价机制的重要参照标杆而保留下来。
中国每年进口的原油中,大约有一半来自中东国家,而中东作为全球原油储量最大的地区,未来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原油进口来源地。据隆众石化网了解,中东地区原油的计价主要参照迪拜原油价格,因此我们认为,迪拜原油也将会继续作为我国调价机制的重要参照标杆而保留下来。
辛塔原油是亚洲地区原油计价的参照标杆之一,但是随着中国从亚洲国家进口原油的数量在不断下降,辛塔原油对我国进口原油成本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因此极有可能会被其他原油所替代。
近些年来,中国从阿曼进口的原油数量在逐年增加。2011和2012年,中国从阿曼进口的原油量分别为1815和1957万吨,在所有进口国中排名第五。阿曼原油品质和迪拜原油类似,也是中东地区原油计价的参照标杆之一,所以我们推测,阿曼原油将会是替代辛塔原油的一个很好选择。
调价幅度计算方法:我们预计新的调价幅度计算方法或将与台湾的机制类似。
每轮调价时(10个工作日即每两个自然周为一轮调价周期),以本轮周期内迪拜、阿曼和布伦特平均价格分别按照各自权重计算,再乘以本轮周期内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均价,最后再与上一轮周期的相应数据做环比计算,从而得出本轮的调价幅度。
此外,为了避免油价出现暴涨暴跌而严重冲击国内市场价格,预计还会设立涨跌幅限定机制。比如每轮调价幅度上下限为5%,若涨(跌)幅超过5%,则按上涨(下跌)5%来调整,与中国股市的涨跌停机制类似。
具体预测公式为:
调价幅度=(近两周三地加权均价*平均汇率—上两周三地加权均价*平均汇率)*汇率调整系数/(上两周三地加权均价*平均汇率)
预测方案运行模拟
我们假设从2012年11月16日(12年最后一次调价节点)开始,根据以上机制调整油价,模拟至今的成品油价格走势,观察与现行机制的运行差异。
2012年11月19日的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中间价为6.2871,2013年2月25日为6.2880,3个月以来变动微小,因此我们在以下的模拟中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不予考虑,以此简化计算过程。
期间历经78个有效工作日,共计8个调价周期(因元旦假期缺少两个工作日),具体数据如下:
注:表中为北京地区93号汽油零售限价
成品油价格与三地原油价格的走势图如下:
从数据和图表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按照新的机制调整的成品油价格,变化虽仍略滞后于国际油价的变化,但整体变动趋势已经高度贴合。
2. 8次调整中,5次上调,3次下调,依旧是涨多跌少。说明新机制并不会像许多人期望的一样造成油价大幅下调,而只是在涨跌的幅度和频率上做到更一致更客观的反映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动。
3. 按照新机制,2月22日93号汽油零售限价为10988元/吨,高于本次发改委上调后的10632元/吨。说明新机制的实施并不一定会使成品油价格低于目前水平。
4. 虽然按照新机制,22号调价后93号汽油零售限价高于目前实际水平,不过3月8日的新一轮调价后,93号汽油零售限价为10470元/吨,低于目前现行的10632元/吨的价格水平,充分反映了近期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的状况。说明新机制对原油市场的价格反应更快,更灵敏,更准确。
除此之外,新的调价制度也更透明,更容易理解,这必将减少民众对于成品油调价机制的质疑,使市场参与者更容易预测价格走势,从而更好的控制成本,计算利润。
新机制出台时间
对于新机制的正式出台时间,之前发改委曾表示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推出,然而具体何为“合适的时机”却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解答。
隆众石化网认为,由于新机制将会缩短调价周期,如果新机制出台时恰逢国际油价处于上升通道,那么国内成品油价格将会在短期内面临连续多次上调,这将会让民众难以适应和接受,届时政府可能会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因此,在国际油价较为平稳或是处于下降通道时推出新机制将会是比较合适的时机。
以上便是我们对国内成品油定价新机制的分析和预测,供大家参考。
不论新机制的具体方案及计算公式如何,其正式推出一定会使我国的成品油市场向着更加灵活和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也会为国内成品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而民众最为关心的涨多跌少及调整滞后问题也料将得到有效的改善。
原文来源于《财经网》。
客服电话:0571-87987301 传真:0571-85096391 客服邮箱:hunanshanghui@163.com
版权所有:杭州湖南商会 Copyright©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