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先进青年——杨群新
2005年7月22日傍晚6点钟左右,在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对面环城绿化带的河堤边,一位老人不小心落水了,另一位老人立即跳下河去救,然而两位老人都遭遇生命危险,这时,从人群中冲出一名青年,不顾个人安然,一头扎进水里,舍身救人,分别将两位老人救上岸,然后悄悄离开。英雄的感人事迹迅速传开,南湖晚报、长沙晚报、政法频道、宁乡电视台、今日宁乡等新闻媒体分别进行了报道。这名青年就是宁乡县双凫铺镇泉井村的杨群新。
一、出身农家
杨群新,男,1976年9月11日出生在宁乡县双凫铺镇泉井村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有爷爷、奶奶、父母亲和两个哥哥。母亲是他们的启蒙老师,从小就教育他们兄弟:人穷志可不能短,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要乐于去帮助别人,这样自己才会体会到快乐。杨群新就是在母亲的淳淳教诲中长大。少年时代的杨群新很懂事,每天放学回家都主动帮母亲做家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了解到自己的曾祖父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大革命失败后,他的曾祖父被追认为烈士,像奖状一样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一直挂在他家的堂屋中间。就是这样一张“奖状”,在他心中占据了无比的分量,是曾祖父那种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鼓舞了他。
二、乐于助人
毕业后的杨群新,进了村里的水泥厂当起了一名工人,生性活泼、开朗大方的他,进厂后很快得到了同事们的喜爱,大家都愿意和他相处,人缘很好。他喜欢吹拉弹唱,更擅长唱歌,曾在水泥厂举行的卡拉OK大赛上夺得第一名,奖品是一面石英钟,现在都走得很准。他还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每次厂里发工资,他都少不了给家里长辈们买东西。爷爷的堂弟、老伴去世早,他经常去看望,陪他聊天,想办法逗老人开心。随着水泥厂效益的不断下滑,工人们纷纷下岗,杨群新也是其中之一。他只好南下打工,在深圳一家外资公司当起了喷涂员,工资并不算高。有一次他遇到同乡,同乡说他有困难,要向他借钱,由于在异地遇到同乡,倍感亲切,杨群新爽快地借给他一千多元钱,遗憾地是后来同乡没有还钱给他,但他从未去找过。2005年,杨群新辞职前往浙江打工。
三、见义勇为
2005年7月22日傍晚6点多左右,在中共一大召开的地方,浙江嘉兴的护堤河边,晚风轻吹湖边的杨柳,闷热了一天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享受这轻风带来的凉意。河堤上、石桥边、草地上到处是游人如织。吃过晚饭,杨群新独自走出家门,来到河堤草地上,欣赏着傍晚的景色,计划着工作的安排……忽然,离他不远处有一大群人开始骚动起来,很快听到“扑通”一声响,接着就听见有人大声喊:“快来人哪,快来救人啊!”这时,杨群新的神经一下子崩得紧紧的,心想不好了,有人掉河里了。事不宜迟,救人要紧,可是他已十来年不曾下水游泳,不知还会不会水性,心里没有底。但这些已来不及考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以最快的速度去争取营救时间,因为哪怕拖延一秒,都有可能给落水者带来生命危险。他猛地翻身,三步并作二步跑,边跑边脱衣服,穿的衬衫都是脱背心一样扯下来的,钱包和手机掉在地上,扣子也掉了,他扒开人群,一头扎进水里。虽然白天有些炎热,可傍晚的湖水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凉意,只见离岸边四五米远的地方,有两个人在水里挣扎,湖水已淹没了他们的头部,只有两只手还在水里抽打。他很快游到了他们身边,潜入到水底抱起其中一双脚拼命往上顶,想让他先呼吸一下空气。考虑到水中救人不能正面去抱被救者,他只好寻找最佳的办法,把他们一边往上顶,一边往岸边推,他刚把他们顶出水面,自己又沉下去了,被迫喝了几口浑浊的河水,直沧喉咙。岸上的人们心急如焚,心悬到了嗓子眼,他拼命把他们往岸边推,使尽了全身力气,终于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把他们推到了河岸的浅水区,在岸上的人及时相救,把他们拉上了岸。原来是两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围观的人个个替他捏了一把汗。他们都竖起大拇指,夸他好棒的。看着湿漉漉的两位老人,他说赶紧回家换衣服去吧,我要回家了。这时旁边的人和两位老人一定要他留下姓名和住址,他只说了一句“我是从湖南来打工的”,说完就想走。这时其中一位老人抓住他的手,另一只手从自己湿透的衣兜里摸出了湿漉漉的四十元钱,塞过他手里说:“小伙子,太谢谢你了,如果不是你来得及时,我们恐怕都没命了,我只带了这点钱,希望你收下吧。”他把钱推了回去说:“老人家,我救人不是为了钱,我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没有必要感谢,快回家换衣服去吧。”说完他悄悄地离开了人群。虽然已累得筋疲力尽,肚子里也喝饱了水,可是他心里非常高兴,因为他救了两条人命。
四、不图回报
救人之后,杨群新很快恢复了平静,然而被救的两位老人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由于喝了不少浑浊的河水,一直拉肚子,每天需要打点滴,可他们一直牵挂着救他们的小伙。由于当时有人向媒体暴料,所以记者第二天就到救人现场,并见到了两位被救的老人,他们向记者表示,如果晚来一两分钟,自己就没命了。谈到当时的情景,老人还心有余悸。想到小伙临危不惧,舍身相救,不求回报,老人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救人的小伙。
在媒体和读者的帮助下,老人终于找到了杨群新的住址。7月27日,两位老人就迫不急待地去看他,虽然天公不作美,下着大雨,还夹有冰雹,可并没有阻挡他们那颗热切的心,许大伯骑着自行车,唐大伯则在女儿的搀扶下坐着三轮车,满怀期待和喜悦的来到了他的住处。三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彼此询问了一些情况,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两位老人分别拿出一个大红包,对他说:“小杨啊,这几天我们一直睡不着觉,因为一直没有好好感谢你,心里一直过意不去,东西我也不知道买什么好,你刚来嘉兴,这些钱你拿着也许有点用。我们退休了,工资不高,一点意思,希望收下。”说完就往他手上塞,他一愣,马上说道:“不行,不行,这个钱我绝对不能收。”“不行,你一定要收。说句良心话,这个感激之情是没有底的。如果我们一点都不表示的话,自己心里过意不去,你不收我就给你跪下了。”说着,许大伯就欲往地上跪,杨群新赶紧拉住了他:“老伯,钱我真的不能收,钱花光了就没有了,我们的情义是长久的,如果我收了你们的钱,就变成交易了,求你们别逼我了。”就这样,双方僵持不下。最后杨群新说:“这样吧,我从湖南过来,在这边没有亲戚,我就认你们做亲戚吧。”太好了,两位老伯非常高兴,给他留下了家里的电话和地址。临走时,郑重其事地说:“小杨啊,你一定要来啊!”两位老伯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的家。
五、载誉归来
杨群新在嘉兴的救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大公司和单位纷纷邀请他去工作。不久,嘉兴的记者又联系了湖南的相关媒体,《长沙晚报》记者特驱车100多公里来到他的家乡进行采访,发表了题为《宁乡小伙名扬嘉兴》的新闻报道。他的事迹很快传回了家乡,湖南政法频道和今日宁乡的记者进行了采访报道,他的先进事迹得到了市、县的高度重视,长沙团委授予他“见义勇为好青年”称号,宁乡县政法委授予他“见义勇为先进青年”称号。县委书记虢正贵、县委政法委书记喻亚军、双凫铺镇党委、政府机关领导对他的家人进行慰问,感谢他们为宁乡培养了一个好青年。嘉兴市授予他“嘉兴市荣誉市民”称号,中秋节邀请他回嘉兴参加表彰大会,还奖给他一把金钥匙。对于金钥匙的含义,嘉兴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德荣解释说:“他们获得了荣誉市民称号,就是我市的准市民了,嘉兴就是他们自己的家,金钥匙就是让他们来开‘家门’的。”市政府还专门发文,决定授予他嘉兴市见义勇为二等奖。12月份,他参加了浙江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和省公安厅联合举办的表彰大会,受到了省委书记习近平、省公安厅厅长王辉忠和见义勇为基金会会长周宝兴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杨群新在嘉兴和长沙成了名人,名誉和光环不断向他涌来,而他却觉得受之有愧,他认为只做了一件很普通、很平凡的事,却给了他那么大的荣誉。他现在被安排在嘉兴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工作,成为了一名巡警。平时利用业务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充实自己为湖南争光,为嘉兴的发展、人民的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发布于2006年12月27日)